谨防借调人员泄密
某市某局干部小赵因为表现突出,被上级单位某部委借调帮助工作。面对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发展,小赵迫切想做出点儿成绩,可以借机正式调入该部委。于是,她发动“幕后军师”帮助自己撰写工作文稿,一路顺风顺水,最终实现了愿望。然而,一场意外却将这“美好”打破了……
机会降临
几年前,小赵还是某市某局一名干部,她聪明伶俐、尽责勤勉,是单位的业务骨干。恰逢上级单位某部委筹备专项任务时人手不够,想借调小赵帮助工作,期满后如果条件合适,可以办理人事关系正式留在部委。小赵认为,如果能留在大部委,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,于是,她说服了父母和已经谈婚论嫁的男友,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城市,来到了大机关。
可刚到部委还没1个月,小赵就觉得特别沮丧,这里到处都是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,论学历、能力,自己样样都很平庸,她的自尊心、自信心深受打击。比如,加班加点精心准备了大几千字的领导讲话稿,本以为是个展示自己写作水平的机会,结果领导没看几页就长吁短叹“你以前是不是没怎么写过材料”“以后得加加油提高效率了”。失落、难过、迷茫、焦虑……一股脑地向小赵袭来,最有自信的文笔都遭到“嫌弃”,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领导的标准,也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表现不好被提前退回原单位,前途命运又会走向何方。
“柳暗花明”
小赵状态逐渐消沉,尽管受到挫折,还是始终抱着努力留下的决心。冷静想想,当务之急是怎样快速提高能力,真正达到领导要求的标准。“还是要找个行家指点指点。”小赵琢磨着。她习惯性地想到了自己的男友、某报社数一数二的笔杆子小许,她之前在市局写的一些颇受好评的材料,就是得益于小许的直接帮助和指导。小许架不住女友的软磨硬泡,也希望两人的关系能尽快踏实下来,自然而然地继续当起了小赵的“幕后军师”。
有了自己人的“助攻”,小赵的文章水平有了质的飞跃,工作面貌焕然一新。领导也很惊喜,认为小赵经过短暂调整突然“开了窍”,能力水平迅速提升,写出的稿子有高度、有深度又十分新颖,是个可造之材。同事们也很羡慕,原本不起眼的小赵突然“开了挂”一般,领导不仅让小赵承担很多重要材料的起草工作,还经常拿着她的稿子让大家传阅学习。但小赵心里清楚,其实每次接到大任务,她都是第一时间把相关的“内部资料”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男友,一起研究写作思路,小赵形成框架或者初稿,再发送给男友让其帮助做进一步修改加工,一来二去,一份完美的大稿子就成型了。时间长了,即使小赵后来逐渐掌握了写作要领,也习惯性地把工作资料和撰写的初稿发给小许,让其帮忙“润色”。这是小赵写稿的“独门秘籍”,也是这对情侣间的“小秘密”,而且小赵隐约感觉,自己单位的文稿发给外人看,多少有些“不合规矩”,自然不能让同事知道。
东窗事发
时光如梭,小赵终于在忙碌充实的工作中度过了1年的借调期,同时也得到了单位上下的认可。经过谈话、政审、体检等规定程序,小赵顺利地调入该部委,实现了自己阶段性的人生理想。事业稳定了,小赵在感情方面也落了地,和小许结了婚,成为了“双城夫妻”。
从那以后,小赵在工作中愈发顺风顺水,没几年就升为某业务部门负责人。但没想到的是,这一切的平静被一封意外的举报信打破了。原来,小赵的家庭在这几年间发生了重大变故,夫妻俩长期异地分居、缺乏沟通,渐渐琴瑟不调、感情破裂。小赵想好聚好散,向小许提出了离婚。可恰在这时,小许却因感染上流感且贻误了治疗时机,没过多久竟然撒手人寰。公婆咽不下这口气,认为是小赵“气死”了自己儿子,誓要给她颜色看看。老两口曾听儿子说过当年帮小赵写材料的事,很快找到了小两口之间的全部邮件,并在其中发现了许多敏感文件,于是把厚厚的举报材料递交到了有关部门。
经查,小赵在该部委借调期间,和小许互通了近百封电子邮件,涉及文件资料90余份,其中3份机密级文件、6份秘密级文件、20余份工作秘密文件。最后,小赵被给予党纪、政务处分,在全系统范围内通报批评,该部委其他责任人员也受到相应处理。一边承受丧夫之痛,一边受到组织严肃处理,小赵聪明反被聪明误,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见微知著
叶落知秋,小赵的情况不是意外,无知无畏“拎不清”,知错犯错“耍聪明”,最终因小失大、自毁前程。从近期保密违法案件查办工作来看,小赵的情况也不是个例,机关单位普遍存在借调人员保密管理短板。“小洞不补、大洞吃苦”,我们应该汲取教训、举一反三,真正从源头堵塞泄密漏洞。
莫以为保密审查就是“走过场”,要认认真真“过筛子”“做体检”。机关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,一般对即将调入干部的审查较为严格,在借调、抽调干部的审查上重视不够、流于表面。在审查内容方面,多以政治审查为主,保密方面的实质性审查缺位。在审查时间方面,大多发生在“借用后”,或在办理正式编制前才会开展。因此,加强对借调人员的审查刻不容缓,机关单位应当提高对借调人员的管理意识,强化审查措施,把全方位审查程序提到“用人前”,把立场坚定、诚实可靠、具备一定保密常识等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。
莫把业务工作当作“挡箭牌”,要仔仔细细“扫尘疴”“定规矩”。部分干部在保密工作和业务工作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,有的虽然懂得保密工作的基本要求,但“重业务、轻保密”“重成绩、轻纪律”,一切为业务和绩效让位,有时甚至不惜突破“红线”、闯入“禁区”。评价一名干部,不能只看工作能力,还要讲政治规矩,违反保密纪律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。做好保密工作,应当破除“与己无关”的误区,摒弃“一劳永逸”的幻想,摆脱“自然养成”的惰性,坚持抓认识、抓问题、抓制度规范。同时,不能忽视对借调人员、非涉密人员的“两识”教育,常提醒、“多吹风”,戴上“紧箍咒”、打好“预防针”、增强泄密“免疫力”。
莫把保密制度看成“松紧带”,要时时刻刻“拉满弓”“绷紧弦”。在保密工作中,任何领域都不是天然的清静之地、免疫之区。保密制度建设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好,必将产生泄密重灾区、乱象多发带,也终将反噬队伍、危害事业。机关单位要落实保密责任,建立健全内部保密管理机制,破解保密纪律执行不严的问题,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,树立保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。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保密法纪,时常关注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,引导借调人员牢固树立敌情意识、保密意识和风险意识,一刻也不能放松、一步也不能走错,杜绝“没想到”,不打“擦边球”,避免“栽跟头”。发现不良苗头的,要及时予以纠正,发生泄密事件的,要依纪依法秉公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