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新中国“首席少将”,也是无数秘密工作者的其中一员……
伍修权(中)走进联合国大会现场
1908年,伍修权出生于湖北武昌一户贫困人家,15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,曾参加长征,列席遵义会议,参与筹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和第一所海军学校。1945年9月,为方便与苏军接洽接收东北事宜,伍修权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就被授予军衔的革命将领,因此被誉为“首席少将”。与许多从烽火年代走来的领导人一样,保密,是贯穿伍修权革命生涯的重要元素。
隐蔽状态下,千方百计寻找组织
少年时期,伍修权受到陈潭秋、董必武等人影响,早早便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,积极物色志同道合的青年开展革命宣传活动。1925年,在党组织推荐下,他赴苏联留学、工作,但始终心系祖国,多次提出回国请求。
青年伍修权
1931年6月,伍修权一行终于从苏联辗转来到上海中共中央所在地,可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人意料:从吴淞口下船后,他赶到事先指定的旅馆住下,并将写有化名的牌子挂在旅客房号板上,等待党组织接头,但半个月过去了,一直都没有动静。
原来,当时中央特科原领导人顾顺章、中央政治局原主席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,使党中央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,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紧急转移,根本来不及与伍修权联系。
伍修权也敏锐地觉察到一定是出事了,但他不愿盲目等待,决定上街“碰碰运气”。这天,伍修权在南京路上偶遇张振亚。他们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就相识,伍修权知道张振亚在苏联军事机关的情报部门工作,常常回国执行任务。通过对方的帮助,伍修权终于找到了党组织,并顺利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,被派往中央苏区开展工作。
重重“包围”中,甩掉“尾巴”防范窃密
抗日战争爆发后,伍修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,并于1938年担任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处长。其间,他充分发挥在苏联学习工作多年的优势,开辟了延安与苏联的秘密通道。
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前身驻甘办事处
从1937年设立到1943年撤回延安,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在6年多时间内,不仅接收和转运了苏联援助的大量抗战物资,还接送了周恩来、王稼祥、任弼时等党的领导人,以及日本共产党主席野坂参三、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胡志明等大批革命家往来于苏联和延安。因此,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也被周恩来誉为“革命的接待站,战斗的指挥所”。
与此同时,伍修权还利用其公开合法的身份,帮助指导党的地下组织培训干部、发展党员。当时,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对甘肃地下党组织——中共甘肃工委没有直接领导关系,却又负有帮助和指导工作的责任。兰州办事处实际上就成了指导甘肃地下党组织活动的一处秘密堡垒。
1938年2月,伍修权接任彭加伦同志时的合影(左2谢觉哉、左3彭加伦、右后3伍修权)
1941年1月,国民党政府发动“皖南事变”,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。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也受到严密监视,门口有国民党的警察和特务伪装的修鞋摊,隔壁有密探开设的饭馆,还有游动哨从房后的城墙上居高临下地窥望办事处院内,伍修权只要外出,马上就有特务眼踪盯梢。
为了甩掉“尾巴”,伍修权常常一早就匆匆走出办事处,引得特务跟上来;他从南稍门一直走到黄河边,但只在那里锻炼身体,或者在大铁桥上逛一逛,故意让特务们白跑一趟。伍修权回忆说:“由于我每天如此,那些家伙毫无所获,也就不每天跟着我了。我就利用机会赶紧办一些事,同地下工作的同志接头,或去看望某些人,之后又若无其事地踱回办事处。”
通过灵活有效的保密工作,伍修权在复杂形势下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。新中国成立后,脱下军装的他,在外交战线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